人无完人上一句是什么_表明人无完人的诗句


在人生的舞台上,完美无缺的人并不存在,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正因为如此,孔子强调了人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向着完善的人格靠近。他不仅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也期望他人能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不向黑暗势力低头。他并非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当面对困境时,他会在不损害大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变通。

子夏,作为孔子的学生,深入领悟了老师的这一思想。他说:“大德之人,其道中庸,小德之处可灵活变通。”意指道德之理,无论大小,都应以中庸之道为准,大节不可逾越,小节则可适度宽容。

大节,是做人做事的底线,是必须坚守的大德。面对大是大非,我们必须坚定立场,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妥协。一个人的品格只要在大德上没有出格,就值得肯定。若大原则上出现问题,那么其他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相反,小节则是细微末节的小事,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在这些小事上,适度地一些小规矩,出现一些小问题,并不会影响整个大局。这些小毛病,在理解与接纳的范围内是可以被接受的。

正如俗话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强求自己或他人达到完美无缺的状态是不现实的。只要不违反大原则,小毛病便可视为人之常情。这正是儒家所倡导的权变思想。

孔子曾说:“君子固守正道,却不拘泥于小事。”他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告诉他们诚信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要学会变通。

儒家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原则性,大的原则不能改变;但同时也要有灵活性,在不涉及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变通。伯夷、叔齐兄弟虽然坚守道德高标,但孔子认为他们不懂变通。

后世的儒学却被人误解和极端化。一些人将儒学的要求推向极端,使道德的追求变得反人性。如孔子所说,“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但在某些人的解读下变成了极端的忠顺思想。

虽然儒学提倡在小事小节上的灵活处理,但它同时也反对那些随意而任性的态度。因为即使是小的方面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只有平时在小事上不逾矩的人,才能在更大的事情上做到不逾矩。

细节决定成败。小节相对于大节看似微不足道,但绝对不能忽视。因为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结果。如果不重视小事小节,大节就会出问题。

做人做事既要注重大德的原则性要求又要兼顾小节的细节处理。我们要从大处着眼而不犯原则性的错误同时也要从小处着手尽量不犯小错误时刻保持警惕做到大事大节不逾矩小事小节见精神。

我读《论语》之《子张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