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的而_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


修学之道,源远流长

我们首先来谈学习。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孔子曰:“学而适时行之,不亦乐乎?有自远方来,同窗共议,何其喜悦?他人不解吾之志,吾亦不愠,岂非君子之风?”

按照传统的解读方式,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有知音从远方来,不也是让人内心喜悦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能做到这样不就是谦谦君子吗?

对于这一译法,傅佩荣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学而适时行之”的“时”,并非“时常”的意思,而是指“适当的时候”。并举例论证《论语》中多处“时”的不同用法,由此引出问题:若使人时时温习功课便会令人高兴吗?这与常理不符。他主张将此句译为“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更为恰当。

对于接下来的句子“有自远方来”,深谙经义的闲闲财经也认为传统译法存在问题。如果简单译为“知音”并不合适,因为“”的概念不仅包括友人,还涵盖了同学或同好等意义。这也能够解释为何是“远方来”,因为远方而来的因为长久未见而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一同探讨学问、分享成长自然让人心生欢喜。

对于“人不知而不愠”的翻译,闲闲财经提出新的理解。他认为,“人不知”的“知”并不一定指“理解”,还可以理解为对知识的认知、智慧的领悟等。他提出将此句译为:“如果别人未能领悟到某些智慧或知识,你不因此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范吗?”这样的翻译使得三句话前后贯通,逻辑更加清晰。

尤其对于“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句,深感其难以做到。每次反思自己时都会想起孔子的这句话。例如在古代的学堂中,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老师不会因此生气;而在之间,因观点不同而争执更是常见之事。尽管是平级的关系也需以谦谦君子的风范处理。

回到孔子的“”,在《论语》中他提到自己学习的方式是向古代的智者如老子和彭祖看齐。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究竟是谁呢?从文中看多指孔子的弟子们或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因学问而争执但又能互相尊重向老师求教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