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数伏_一伏二伏三伏顺口溜
自昨天(6月21日)始,我们正式踏入了2021年的夏至节气。一年中最的日子正悄然逼近。许多人常以为,既然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那么夏至自然就是入伏的开始。事实并非如此。
入伏,通俗地说就是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依据传统的说法,“夏至三庚入头伏”,这表达了每年入伏的大致时间规律。也就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便是初伏的开始。
那么,“庚日”又是什么呢?夏至、入伏以及三伏天又分别指什么呢?让我们一一揭晓。
节气是古代的一种历法,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它是阴、阳历之外的一种补充,专门用于反映太阳的运行周期。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太阳在黄经90°的位置,即“夏至点”。
每个节气持续15天,而一年有365或366天,所以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固定,但变化范围很小。比如夏至,通常就在6月21日或22日。
在古代的干支纪法中,天干和地支两两组合,形成了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时间名称。其中,“十天干”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中的“庚日”,就是天干为庚的日子。
干支纪法是根据天象观测而来,蕴含了古人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初伏和末伏各有十天,而中伏的天数则因年份而异,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则是20天。
以2021年为例,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则是7月11日。2021年的初伏从7月11日开始,正式进入三伏天。
那么,如何判断中伏是10天还是20天呢?这取决于从夏至到立秋之间庚日的数量。如果共有四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若有五个或更多庚日,则中伏为20天。由于2021年之间有五个庚日,所以今年的中伏持续20天。
今年的三伏天总计4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各占其位。了解了这些规律后,无论哪一年,我们都可以通过查看老黄历来得知节气和入伏的具体日期。
在这个炎炎夏日里,让我们不仅了解节气和入伏的知识,更要注重养生保健。在三伏天里尤其要注意防晒防暑,“好穿的穿在九日,好吃的吃在伏日”。虽说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无需过分追求这些传统的习俗,但基本的养生知识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