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启示_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意思


荀子和孟子,被誉为儒家的双璧,《史记》将他们合传,常被称为“孟荀”。近日已叙说孟子的寓言故事,今再述荀子的智慧寓言。

荀子,原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其生卒年份虽未能确切断定,但大约在公元前310年至前230年之间。他曾游历各国,于齐国时曾为稷下学者之首。又曾在赵国和秦国寻求仕途,却未得志。最后至楚国春申君处,任“兰陵令”。此时为楚考烈年,即公元前255年。后春申君遭难,荀子亦受牵连,然于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38年,仍留于兰陵,收徒著书,韩非、皆出其门下。

《荀子》之欹器篇

孔子曾游历鲁桓公的庙堂,庙中有一倾斜的器皿引起他的注意。孔子问庙中守者:“此为何器?”守者答道:“此为宥坐之器。”孔子遂进一步询问其特性,守者答曰:“此器空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随后对弟子言明其意:“试注水于此。”弟子依言而行。水至半则器正,水满则器覆,水尽则器又欹。孔子见此情景,感叹道:“世间何有满而不覆之理?”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乃自然之理。然古人于其间得悟人生之深道:过满则亏,谦逊受益。就如那欹器一般,自满则易倒。古人称此为“满则覆”。

但谦虚并非空洞无物。无物之人常失信心、妄自菲薄。这便是“虚则欹”的道理。

当孔子对欹器的特性有所感悟时,他告诫弟子们:“即使拥有聪明才智的人,也应用愚钝来保持;即便功盖天下的人,也应谦让为怀;即使勇武之人也应有时刻怯懦之时;即便拥有四海之富的人也需以谦逊为贵。”这是荀子在《宥坐》篇中的。

唯有智者不显锋芒、居功不自傲、勇而不怯、富而不夸、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之人,才能立于世而不败。要达到这种“中而正”的境界,需要深厚的根基与长远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