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歌古诗带拼音_钱福的诗词翻译
钱福,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的后代。他居住在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现今的上海松江地区。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七岁便能作诗。少年时期便已成名,与同县的顾清、沈悦齐名,被誉为“三杰”。
钱福于成化(1486年)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更是一举夺得进士第一名,廷对策三千余言,词理精当,无需草稿。他在翰林院任职修撰期间,更加致力于诗文创作,诗文雄视当世,才高气奇。他的八股文尤为出色,王夫之称其与王鏊齐名,合称“钱王两大家”。
钱福性格坦率,喜欢饮酒,但因言语有时伤人而不被同列所喜,后于弘治六年(1493年)任会试同便托病归隐,不再出仕。他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辞世,享年四十四岁。
谈及他的诗歌,《明日歌》广为流传。诗中反复提及“明日”,表达出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但也暗示了明日的不确定性与无穷尽。诗中又有“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之句,告诫人们不要等待明日,要珍惜当下。
诗中还描绘了春天到秋天的时光流转,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他用晨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的意象,强化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最后以“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作结,表达出对明日的无奈与悲哀。
另一首诗则描写了女子蹴鞠的场景。诗中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蹴鞠场上的女子,她们的汗水、粉面、娥眉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中也展现了她们的妩媚与活泼,以及她们因蹴鞠而产生的各种神态与动作。
钱福的诗歌以其豪放的气势、清新的、深刻的思想和畅快的议论而闻名一时。他的诗歌受到宋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宋调”,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开阔明朗。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与思考,也体现了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与批判。
钱福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作品与生平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