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的特点_吊脚楼柱子尺寸


在田东县,壮族的建筑历史悠长,历来以“吊脚楼”为主要居住结构。这种充满“古老”韵味的建筑,现今在县内南北两翼的边远山区村屯仍有遗存,然而在河谷地带以及交通较为便利的山区村屯,已经难觅其踪。

《田东县南部山区实拍》

壮家的“吊脚楼”,以竹木为骨,瓦片或茅草作顶,其宽度通常三间开阔,高度则三层之深。一楼的称呼颇为有趣,叫做“腊梁”,这里是牲禽的天堂,猪、牛、羊和鸡等在此共处。而二楼则被称为“艮兰”,铺以木板,分隔出厅与房间。在房子正中间的屋檐下,石梯从一楼直通二楼,宽度约一米,阶数或是七级,或是九级,每一步都是石匠精心打造的“艺术品”。有的“吊脚楼”在两翼走廊直接搭起木梯通往二、三楼。

二楼的厢房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以中轴为界,划分出前后的空间。前部称为“中堂”,也就是客厅的所在。“中堂”后方则是生活区域,日常起居围绕火塘展开,三餐都在火塘边享用。在“中堂”的上方,设有一个小“吉楼”,这里是祖宗们的“领地”,安放着神圣的“神龛”。而最高的三楼被称为“艮角”,虽然曾经较为低矮,但多用于存放粮食和杂物。对于人口较多的家庭,三楼也会成为年轻未婚男女的住所。

环绕“吊脚楼”的四周,多以竹片、木板为墙,居住在二楼的居民可谓与“六面透风”为伴。

在《田东县南部山区》的镜头下,“吊脚楼”背势而建,这既是为了方便生火做饭,也是顺应了山势的走势。后门常直通上山的小道。若是在平地建起的“吊脚楼”,则会在平地上用石头筑起一个与二楼同高的正方形土台。

“吊脚楼”的主柱(直径超过25公分的大木头)下方都设有石墩支撑。这些石墩上端呈圆形,下端为四方形,约两尺高、半尺宽,均由石匠精心雕琢而成。石墩的四方形部分埋入地下,圆形的部分则露在地上。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木柱不触土,还能有效防白蚁侵蚀,保证数十年不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