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_首次提出人际关系学说的是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及其满足人类需求之谜
人类社会中的交往行为总是充满了各种深意和价值,那么,为何人际交往如此重要,它又满足了人类哪些层面的需求呢?心理学家为我们逐步揭开了这一谜团。
根据舒茨的理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与他人建立某种联系和交往,这种需求可以主要分为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以及情感需求三大类。
包容需求指的是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和谐、满意的相互关系。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往往会展现出积极、开放的沟通态度,以及包容、接纳他人的肯定特征。相反,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可能会表现出孤立、退缩、排斥他人的否定特征。
在家庭环境中尤为明显,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对于其成长至关重要。当孩子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得到良好发展时,他们往往会形成积极的、肯定性的行为特征。反之,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往,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否定性的行为特征。
控制需求涉及到个体对于权力和影响力的渴望,即个体希望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的关系。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可能会展现出使用权力、权威、影响和控制的行为特征。而当控制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则可能展现出抗拒权威、忽视秩序或易于受人支配的行为特征。不同的人在行为表现上也有所差异,如有的倾向于谦逊、服从,而有的则偏好支配和控制。为了培养孩子的型行为特征,家长需要在教育中平衡权力和自由的关系。
情感需求指的是人们渴望被爱和爱他人的需要,即在人际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感联系。当这种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往往会展现出同情、热爱、喜爱和亲密的行为特征。相反,如果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可能出现冷淡、疏远、厌恶和憎恨等行为特征。进一步细分为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以及理性的情感行为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与个体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