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长恨水长东上句_人生长恨水长东全诗翻译
在金宣宗兴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18年左右,元好问带领全家迁居至河南登封,此后长时间定居此地。四年后,到了宣宗元光元年,元好问已届三十三岁的年纪,他步入了仕途。虽然对怀抱、心系的元好问来说,这是一件喜事,然而当时金朝的衰败之象愈发明显,蒙古如虎视眈眈,日渐蚕食金土,边疆告急,朝政浑浊。者仅知苟安,这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那年,他从洛阳前往孟津的路上,情感交织,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临江仙》词作。词中透露出对古今兴衰的感慨,以及他内心无尽的惆怅。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北邙山下,历古至今,黄尘埋没了无数英雄。人生常抱长恨,如同东逝的江水。内心的幽情无人共语,只能以远望的目光送别归鸿。
世间的盖世功名究竟有何用处?或许我们曾错怪了天公。让我们为生活高歌一曲,痛饮千钟美酒。男儿行于世间,无需过于纠结穷通(指仕途的通达或困顿)。
上片以景起笔,北邙山的道路见证了古今的兴衰,黄尘中隐英雄老去的无奈。汉代的公卿虽已埋葬于此,但他们的精神仍引发人们对英雄不遇、年华空老的伤感。李煜的“人生长恨水长东”更增添了这种悲凉。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直接抒发了英雄无奈、恨无知音的情怀。词人只能以目光追随远飞的大雁,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让人思考:大雁有归处,人又如何呢?
下片开始,词人以自我宽慰的口吻述说。所谓的盖世功名不过是过眼云烟。以前对英雄无奈、怀才不遇的埋怨似乎错怪了天公。美酒与歌声才是人间真谛,其余皆为浮云。男儿在世,无需过于执着于穷通(成功或失意)。
尽管词人在下片似乎想要及时行乐,但读完仍能感受到一种沧桑感。这是词人在理想被现实击碎后的悲愤之情,以洒脱情怀掩饰内心的巨大痛苦。要真正理解词人的情感,还需联系他的生活背景和整首词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