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自强_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


林则徐的历史

清朝时期的朝臣普遍抱持着“中心论”的观念,他们坚信是世界的中心,周边的番邦要么是狄人,要么是夷人,或为戎或为蛮。在此背景下,从事洋行买办、引水、通事等职业的社会地位颇受轻视。即使是,若府中招用夷人,也往往遭受非议与不解。当时的士人思想,思维狭窄,对外界所知寥寥无几。

林则徐在1839年的历史洪流中独树一帜。他在虎门销烟事件中与夷人有了更多接触,这激发了他对外部世界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命令将英国出版的《人》译成中文,更在随后的日子里翻译了瑞士家滑达尔的《各国律例》,这本书实际上等同于当时的国际法或国际规则。1939年底,他翻译了《四洲志》,这本书首次对五大洲的30多个进行了地理、历史、政情的介绍,对于近代的思想启蒙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他还亲自编译了有关西方近代船舰火炮的资料。

在林则徐的职业生涯遭遇波折后,他于1841年夏秋之际被派往新疆伊犁赴任。途中与好友魏源偶遇于镇江,两人深谈国事,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临别之际,林则徐将《四洲志》的相关资料交付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魏源后来整理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一思想意味着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对抗外国侵略,也体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林则徐和魏源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尽管林、魏二人提倡向外国人学习在当时的清朝是难以被接受的,因为清朝坚信自己的文化优越性,不愿向其他学习。这种固守旧规、闭关锁国的态度最终加速了清朝的衰落。《海国图志》传至日本后却产生了深远影响,短短几年内多次印刷。日本所展现出的学习精神使得他们的逐渐强大并向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