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什么敢什么_敢什么敢言的成语


有一句古老的成语叫做“敢怒不敢言”,它描述了昔日臣子在皇权的威严下内心的挣扎。尽管愤怒填膺,但表面上却必须保持沉默。能够直言真话的勇气,固然是可贵的,然而内心深处的愤懑之情若能适度宣泄,也能带来一种心理的舒缓。现今社会,人们的性格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是愤怒却不敢言说,现在则相反,有些人变得敢于言说却不敢表达愤怒。以一实例为证:一辆拥挤的客车上载满了四十余名乘客,其中不乏身强力壮之士。当三个看似的歹徒手持真假难辨的刀子威胁时,他们竟如缩头乌龟般畏缩不前。歹徒们肆无忌惮地而过,而乘客们却连一丝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待歹徒得意离去后,众人只能长出一口气,随后却是满腔的愤懑与不平。

有句俗语道:“私怒不可有,公怒不可无。”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个人不应为了一己私利而斤斤计较。若非关乎生存或自尊的大事,大可一笑置之。当涉及到公众的利益或时,适当的愤怒是必要的。譬如当年宋朝的皇帝欲求荣,若非岳飞“怒发冲冠”,怎能唤醒人心?“英雄气”中应包含这样一股不屈的怒气。若该怒时却不敢怒,无疑是人性的悲哀。

如今,面对势力时,为何有些人却无法做出应有的“公怒”呢?究其根本,是这些人的人格与勇气缺失。以先前的客车乘客为例,若他们能齐心协力、挺直腰板、展现出应有的胆识与气度,那么即便面对再的歹徒,他们也能化被动为主动。正因为他们内心缺乏力量、无法挺直胸膛、展现人格魅力,所以在该愤怒的时候却选择了沉默。

情感乃人之常情,“怒”亦是其中之一。为了良知与正义,我们不应只做语言的巨人。当良知被、正义被扭曲时,我们应勇敢地站出来、发出我们的愤怒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