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神气_什么神什么气成语
两个词汇——气定神闲与气乱神散,它们共同揭示了气与神之间微妙的联系。在日常交谈中,当称赞某人的状态“挺神气”时,这通常表示这个人正处于志得意满的境地。
在东方哲学中,气为主导,特别是指心气。人的精神状态受心气的支配和影响。心气稳定时,人的神态会呈现出安闲、自由的状态。《黄帝内经》中有言,各脏腑应遵从其本能,良好地执行功能。当心气不安时,脏腑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保持神气的平稳需要养心气。这又回到了心的地位——心志。古语有云:“心高气傲,心平气和。”这里的心即是心志。若心志高远,有时会表现为骄傲;而当心志平和时,气息也会随之平顺,显得和谐可亲。由此可知,养神气归根结底还是养心。
如何做到养心呢?答案就是静心。在东方的经典著作《大学》中,早就阐述了这一道理。书中明确指出,知道停止的界限才能定下心来,定下心来后才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后才能心安。这其中的“知止”即指明了目标、方向和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过需要静下心来的时刻。这时,简单的放松身体,进行几次深呼吸就能达到效果。虽然这里提到的气是“心气”,与呼吸之气有所不同,但呼吸与心是密切相关的。古人用“息”字来形容自心与呼吸的关系,即自心与呼吸是息息相关的。
古人有一种调心的简单方法: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也就是说,将心思从纷扰的外界收回到自己的呼吸上。当我们突然想起某件事时,会感到呼吸有所停顿。这正体现了调心的核心理念——让心思回归到最自然的呼吸上。
“息息相关”这个成语不仅指此次呼吸与上次呼吸的紧密联系,更强调了内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若呼吸间失去了这种关联,说明内心有了杂念。“息自心于呼吸间”就是一种养心的手段,使自己彻底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