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语_形容一个人独行的成语


以下内容旨在为您详解“踽”字,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和语言现象。

一、“踽”字的来源与意义

“踽”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不常见,却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读音为 jǔ,音同“举”。这个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1. 踽踽: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人独自行走的样子,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感觉。例如,当形容某人情绪低落、孤寂无依时,可用“踽踽凉凉”来形容。

2. 行走的方式:“踽”也可以用来形容人行走的速度和姿态,比如“踽步”指的是慢步走,“踽踽”则用来形容小步慢行。

3.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在古汉语中,“踽”有时可代替“伛”,意为驼背或弯腰的样子。

二、古文献中的“踽”字

在《说文解字》中,“踽”被解释为“疏行貌”,即行走时显得稀疏或独行的样子。而在《诗经传》和《孟子》等古籍中,“踽踽”一词常被用来描绘一个人孤独无依或行为冷清的场景。

三、成语“踽踽独行”的解读

成语“踽踽独行”的拼音为【jǔ jǔ dú xíng】。它形容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常用于形容非常孤独的状态。这个成语源于《诗经·唐风·杕杜》,诗句“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便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造句: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有时会遇到需要踽踽独行的时候,独自面对前方的路。

四、与“龋”字的区别

除了读音不同外,“踽”与“龋”在意义和用途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踽”多与行走和孤独相关,常用于文学和古文中描述孤单或悲凉的情景;而“龋”则是牙科术语,指牙齿的腐烂或龋坏,多用于医学和日常生活中讨论口腔健康问题。

“踽”字虽不常见,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希望您通过上述内容,能对“踽”字有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