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是什么意思_打椿是指什么
立春,作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中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节日传统。
立春的纪念活动在历史上有着悠久传统。据古籍记载,周朝便开始以庄重的仪式来迎接立春的到来。在立春前几日,天子便会开始斋戒,于立春之日,率领公卿大夫们至东方迎接春神,祈求丰收。到了宋代和清代,这些仪式更是演变为全民参与的盛大活动。
习俗一: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之一。事先需精心准备并进行预演,正式迎春则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此举旨在将春天的气息和春神迎回人间。迎春时设有春官,并预告立春的时刻。过去的皇历上常有对春神和春牛图的描绘,如清末的《点石斋画报》中便记录了当时的迎春盛况。
习俗二: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被视为“咬春”。民间在这一天会食用新鲜蔬菜,既为了防病,也寓意着迎接新春的到来。唐代的文献记载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尝试春盘、吃春饼的习俗。
春饼是用于卷菜的,其中包含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店家会派人送盒子菜到家。盒子里装满了各种酱肉,吃时需切成细丝,再配以家常炒菜卷进春饼里一同食用。
在北京,人们喜欢将春饼抹上甜面酱,卷上酱肘子和时令蔬菜一同享用。这种吃法讲究将春饼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寓意着“有头有尾”。
传统仪典:春社与打春
春社是古代春天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周代常在甲日举行,后来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进行。祭祀时以神为主,同时也为乡邻聚会提供了机会。汉以后有了春、秋二社,大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打春又称打春牛、鞭春牛,是立春日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将泥塑的春牛打碎,象征着农耕文明的遗风。打春牛的习俗提醒着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此项习俗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尤为盛行。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的风俗传播得更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