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什么之交_伯牙和中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情谊

千百年来,诸多深厚交情被文字记载传颂。提及管夷吾与鲍叔牙的深厚友情,人们称其为“管鲍之交”;再论孟良与焦赞,被誉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而今,我们暂且抛开这两对佳话,来谈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楚国出身,却在晋国担任上大夫一职。某次,晋国国王派遣他前往楚国进行友好访问。在完成外交任务之余,他拜访了亲友,扫墓祭祖。回到楚国后,他与楚别,楚王以丰厚的赠礼表达对其的敬意。俞伯牙决定乘船返回晋国,以欣赏家乡的山川河流。

一日,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他乘船行至汉阳江口时遭遇狂风暴雨。船只得停泊在山崖旁。风停雨歇后,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其光华格外明亮。俞伯牙心生雅兴,令童子摆琴弹奏。一曲未终,琴弦却突然断裂。他心中疑惑,便问童子声源何处。童子答曰山崖之下。心存疑虑的俞伯牙担忧有强盗窥视其金银财宝,遂命侍卫随他一同上山探查。

上山后发现是一位山中砍柴的樵夫。樵夫自称避雨于岩石下,偶然听到俞伯牙弹琴。俞伯牙初时轻视其身份,但樵夫的一番言辞却让他改变了态度。樵夫道出“十室之内,必有忠良”的道理,指出山野之中同样藏有懂得音乐之人。

在樵夫的引导下,俞伯牙渐渐发现这位樵夫对琴艺和造琴之术颇有研究。在他们的深入交谈中,樵夫详细解释了瑶琴的起源和制作过程:此琴由伏羲所创,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是树中良材梧桐所制。其形制、音律皆有讲究,后经周文王和武王的改良,形成了文武七弦琴。

当俞伯牙弹奏时,樵夫总能准确指出其意蕴所在,如“意在高山,志在流水”。两人相互欣赏、敬重,彻夜长谈、饮酒赋诗、互为知音。于是,二人结为兄弟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