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为什么会下雨_给小朋友解释雨的形成
近期,天气预报中频繁出现的雨、雨夹雪、雪、冻雨以及冰粒等降水相态,反映出此次降水的复杂多样性。受到这轮寒潮天气的影响,华北大部、大部、江淮西部、江汉以及湖南中北部等地,气温显著下降至0℃或以下。为何在接近的温度条件下,不同的地方会出现不同的降水相态?让我们通过气象专家的解析来一探究竟。
气象台资深气象学家解读:在冬季的降水过程中,多种不同的降水相态如雨、雪、冰粒和冻雨等可能会同时出现,并且这些相态之间还会相互转换。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种转变呢?关键因素之一是大气中不同高度上的温度垂直分布及变化。
温度垂直分布的影响
温度的垂直分布如何影响雨雪相态的变化呢?如果从地面到高空的空气层温度都低于0℃,雪花在下落过程中不会融化,最终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相反,如果地面附近有一层较暖的空气,雪花在下落过程中进入暖层后会逐渐融化成雨滴。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情况,即当冷层的雪花在下落过程中遇到薄薄的暖层时,雪花表面会部分融化,形成液态包裹在雪花中的状态。随后,当它再次进入冷层时,表面的液态会重新冻结。这就是冰粒的形成过程。
而对于冻雨的形成,若中间暖层较厚,雪花完全融化成雨滴后,在进入冷层时不会再次冻结,而是以过冷雨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当这些过冷雨滴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会迅速冻结,形成冻雨。
冰雹的形成机制与上述几种降水相态不同。冰雹主要在云中形成,由于强烈的上升运动,小冰晶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大,当冰雹增大到一定程度而上升气流无法托住时,便会下落到地面。
实际大气中的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因此相态预报一直是冬季降水预报中的难点之一。目前,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迎来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提醒公众外出时注意道路和交通状况,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