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学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什么_饭疏食,饮水的水是什么意思


“乐学”与“学乐”实为同义,皆在表达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当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时,我们便能在其中寻得乐趣,亦能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论语》中的《学而篇》有言:“学而时常温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即使他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而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范吗?”这正是在阐述学习的乐趣。

当一个人真心喜欢学习,愿意投入其中时,他会将大量时间用于追求知识。昔日,孔子在齐国研习音乐,曾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这就是他对学习的热爱与乐趣的体现。

《论语》中还提到:“假使我多些时日,到了五十岁学习《易经》,便可以少犯大错了。”这表明,对孔子而言,学习并非重负,而是一种内在的乐趣。他能够勤奋到“韦编三绝”,实属自然之事。又如《子张篇》所述:“能够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子夏所言,孔子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快乐的状态,这便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人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所得到的学习效果也各异。《论语·雍也篇》中讲到:“只是了解它,不如真正喜欢它;真正喜欢它,又不如完全沉浸于其中的快乐。”这正是孔子告诫弟子们,要以喜悦的心情去对待学习。

现今社会,有些年轻人夜晚沉溺于游戏,甚至熬夜至二、三点钟。这虽为娱乐消遣,却不能称之为“乐学”。真正的兴趣是引导人们深入探索、扎实掌握的源泉。

一个人只有真心喜爱学习,才能深深沉醉于知识的海洋中。如此,他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与充实。就如《论语》所描述的那样,“吃饭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内在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奖赏。

文人常谈及“孔颜乐处”,即孔子与颜回对于“道”的追求中展现出的快乐心态。他们无论面对何种环境与条件,都能保持内心的愉悦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