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婵娟是什么意思_千里共婵娟的诗词
中秋夜阑,把酒达旦,酒酣耳热,写下此篇,兼念吾弟子由。
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明月如盘,银辉洒满人间。彼时,密州太守苏轼与家人团聚一堂,共饮美酒,言欢畅叙。谈笑间,思绪飘至逝去的双亲及远在他乡已有七载之隔的弟弟苏辙。
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乘着酒兴正酣,挥笔创作了传世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愿人生常安乐
问明月何时有?举杯向蓝天寻求答案。不知天宫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舞动身影映清影,人间乐趣何似天上?
月影转朱阁,低照绮户,无眠人自得其乐。不应有恨,月圆时别离为何?人有悲欢离合之变,月有阴晴圆缺之态,此乃古难全之事。只愿人们长久相守,即使千里共赏同一轮明月。
此词一出,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时之风尚。
传闻当时皇帝宋神宗读至“高处不胜寒”一句时,感慨万分,赞不绝口,道出:“知我者苏轼也”。
苏轼本意即兴抒怀、思念弟弟,然而此词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在《水调歌头》的旋律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祝福。
自此以后,中秋的月亮愈发明亮,“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亮的月光洒满天涯海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数游子在寂静的夜空中发出感慨。苏轼笔下的明月跨越千年,融入人的血脉与文化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乃世事无常之真理。愿你我心中思念之人幸福平安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祝愿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团圆美满!《水调歌头》自苏轼创作以来,被誉为中秋诗词之绝唱,其他如屈原的《天问》与李白的《把酒问月》等作品皆难与之媲美。
历史文献《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中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其余皆成废篇。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誉其“格高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