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古诗带拼音_二年级《小儿垂钓》


唐代诗人胡令能曾经以稚子垂钓的场景为灵感,创作了一首诗。那是一个头发稍显凌乱,面容尚显稚嫩的小孩,正在河边专心致志地学习垂钓。他侧身坐着,与青草相映,身影在草地上若隐若现。

翻译

此诗描述了一个可爱至极的小男孩在河边学习钓鱼。他模样天真,发丝微乱,正坐在草丛中。当一位过路的人想要询问些什么时,小孩用行动来回应——他默默地摆手,仿佛在恳求路人不要发出声响,以免惊扰了水中的鱼儿。

注释

“蓬头”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小孩的可爱模样。而“稚子”则指的是年龄尚小、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垂纶”即是钓鱼的意思,其中“纶”指的就是钓鱼时用的线。“莓”是一种常见的野草,“苔”则是一种苔藓植物。小孩在“莓苔”之间坐定,与“映”字相互映衬,进一步刻画出他沉醉于钓鱼的情态。“借问”即为询问,“应”即是回答的意思。

鉴赏

胡令能作为唐代的诗人,在其早年曾经是一位从事手工的匠人,被誉为“胡钉铰”。他后喜欢上《列子》的故事,受禅学所影响,选择了隐居生活。尽管他的诗作传世不多,但每一首都饱含深情。《小儿垂钓》正是他描绘儿童生活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着重描绘了小孩的体态与所处的环境。其“侧坐”之姿与“莓苔”之景相得益彰。后两句则更加注重表现小孩的神情与动作。尽管诗中未直接描绘其语言,但通过“遥招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想象出小孩那谨慎、专注的神情。整首诗既生动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又情景交融,实为描绘儿童的佳作。

在这首七言绝句中,诗人以清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童趣盎然的画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复的修饰,却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现出了儿童的纯真与机灵。

胡令能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了儿童世界的无限可能和乐趣。这也让我们不禁想起那些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