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晓景的古诗_惠崇春江晓景的诗句
每日诗篇
春江晚景绘惠崇
——宋·苏轼
桃花初绽竹外枝,春水轻暖鸭先觉。
蒌蒿遍地芦芽嫩,河豚欲上时节巧。
【诠释】林间外,桃之绽放轻揽二三束,春天苏醒之讯已随鸭子于水面游曳而知。这暖暖春意撩人心弦,而河滩上,蒌蒿蔓延,芦芽正萌,这恰是河豚回归、逆流而上产卵的良辰佳时。
在北宋的初年,九位僧侣因诗作而声名远扬。他们——惠崇、希昼等——以五律精妙著称,常以日常琐事与自然之景入诗,白描之法为主,少用典故。他们的诗集《九僧诗集》虽已失传于北宋之后,但惠崇之诗尤为出色,被尊为九僧之首。
惠崇不仅诗艺高超,同时还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画家。其画作令后世受益匪浅,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誉其为“画家之神品”。与惠崇同时代的苏轼与黄庭坚对其画作亦赞叹不已。此诗便是苏轼为惠崇所绘《春江晚景》而题,故名《惠崇》。虽然原画已不得见,但通过苏轼的诗篇,我们仍可领略到那幅春色撩人的景象。
昔日文人喜在名画上题诗留名,现今之画名作多见历代名士题款。画作、诗文、书法三者相辅相成,更显画的文化韵味与艺术价值。而佳题画诗,既能贴合画意又不拘泥于画面内容,既可再现画境又能跳出画外,别具一格。苏轼此诗便做到了这一点,既存画面的形象美,又发挥诗的妙笔生花之长处,以虚实相间的笔墨描绘出原画的春美。
诗中“春水暖鸭先觉”一句,既描绘了江水初暖的景象,又巧妙地借喻了事物变化的先知先觉。而“河豚欲上时”则生动地反映了河豚洄游的生物特性。每年春天,河豚都会从海中逆流而上至淡水中产卵。河豚鱼肉鲜美,有“吃了河豚,百味不鲜”的美誉。尽管其和肝脏含有剧毒,但人们仍对其美味垂涎欲滴,故有“拼死吃河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