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顾是什么意思_三顾茅庐暗示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三顾茅庐”这一成语的使用频率颇高。尽管其背后的故事广为人知,但仍有部分人对于其细节不太清楚,甚至对主人公的认知有所欠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及其背后的传奇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那时东汉末年的格局不安。故事的主角并非单一人物,而是由四人共同演绎——刘备、诸葛亮,以及常被忽略的关羽、张飞。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烟云中显得尤为耀眼。
这一典故源于《三国志》,其中“顾”字意为拜访,“茅庐”则是草屋的代称。“三顾茅庐”即指三次拜访草屋的行为。而结合这段历史,它特指刘备三次前往诸葛亮的草屋,诚心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这一举动也常被用来形容真心诚意、一再邀请的情景。
出处:该典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蜀汉的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释义:“顾”指的是拜访,“茅庐”指的是草屋。此故事源于汉末刘备与隆中奇才诸葛亮的邂逅,反映了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的精神。
刘备在官渡大战后投靠刘表,并得到谋士徐庶的帮助。但徐庶最终不得不离开,临别前他向刘备推荐了隆中的诸葛亮。如果能够得到他的协助,便有望平定天下。次日,刘备便带着关羽、张飞前往拜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不在家,只得回返。
几天后,三人冒着大雪再次造访,但依旧未能与诸葛亮相见。直到新年过后,他们再次来到隆中时,诸葛亮才在家中。刘备让关羽、张飞在屋外等待,自己则在台阶下静静守候。直到诸葛亮醒来,两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最终,刘备成功邀请诸葛亮出山,成为自己的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