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的含义_华表柱的暗语是什么
游览北京门,你定会目睹其独特的历史印记。门前后的汉白子,每对相距96米,这一景致如诗如画。
这四根广为人知的“华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自明永乐年间与门同时建造,历经五百余载的风雨岁月。
每根华表高达9.57米,直径98厘米,重约20吨。它们被精心分为柱头、柱身和基座三部分,每一部分都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华表的柱头部分被称为“承露盘”。据传,汉武帝曾令工匠在神明台上铸造铜仙人,双手举高承接甘露,认为饮之可长生不老。此后,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简单的柱子顶端放置圆盘的形式。
在“承露盘”之上,蹲踞着一只名为“犼”的瑞兽。作为龙的三子,它象征着声音宏大且能传至远方。此兽可上达天意,下通民情。
“犼”的双目朝天,因此得名“朝天吼”。根据其所在方位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区别。门后的石犼面朝紫禁城,提醒皇帝关心百姓疾苦;而前面的石犼则盼望皇帝及时回宫处理国事。
再谈及柱身,其呈八角形,一条巨龙盘旋而上,周身云纹遍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汉白玉石柱仿佛赋予了巨龙凌空飞翔的气势。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取自佛教造像的基座样式。基座周围还加装了石栏杆,栏杆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与上方的石犼朝向一致。这些设计不仅保护了华表,更使其显得更加高耸庄严。
那么,“华表”一词的由来是什么呢?可追溯至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尧帝时代。那时,交通要道的路边常设有笔直的木柱,旁有。这是尧帝设立的“之木”,供民众表达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桓木”或“表木”逐渐被读作“华表”。
早期的华表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其功能也由警醒、纳谏和指路转变为装饰。如今,华表已成为文化的象征。
从万千事物中探寻来历,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探索文化之源”系列第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