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_千里送鹅毛典故的由来


此一则流传甚广的典故,常被用作轻礼重情的比喻。这一传统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文学家欧阳修收到银杏的礼物,虽为小事,却因欧阳修重情义而显得尤为珍贵。大书法家黄庭坚也有类似的故事记载。而“千里送鹅毛”的典故背后,却藏有一个深情的故事。

据南宋罗泌所著《路史》记载,大唐贞观年间,正值盛世,万国来朝。其中,云南土司缅氏欲向唐太宗献上珍宝以示友好。经过一番打听,他们得知唐太宗与羲之都深爱鹅类。他们决定送一只天鹅作为礼物。

缅伯高作为献宝的使者,带着一只体形肥硕、洁白如玉的天鹅踏上了赴唐之路。他谨慎小心,对这只天鹅的照料可谓无微不至。当他们来到湖北沔阳湖边时,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这天,缅伯高发现天鹅口渴难耐,便打开笼子让它饮水。天鹅饮饱水后却一振翅膀飞走了。缅伯高只抓到几根散落的羽毛,心爱的珍宝就此失去。缅伯高面对着手中鹅毛,陷入两难境地:继续前行则失去最珍贵的宝物,若就此返回则难逃死。他在思索中泪流满面。

此时有随从提议,即便天鹅无法送达,情义犹在。他提议将这几根鹅毛用红绫包好,并附上一首诗表达他们的心情。唐太宗在收到这几根洁白的鹅毛和诗后,并未责怪缅伯高,反而被他的忠诚与情义所感动,赏赐了缅伯高等人。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便流传开来。关于此典故的版本虽多,但主旨不变——即使礼物再轻,情义亦重。这些版本虽然情节相似,但未有更多的诗句流传。

这一故事不仅传达了礼物的价值在于心意而非物质本身的思想,更展现了忠诚与情义的伟大。它告诫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他人的心意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