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几更代表什么_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十二时辰之轮回,记录着昼夜更迭的微妙变化。
子时,自0点始,夜晚静谧的开始。
继而进入丑时,此为2至4点,象征着深夜的宁静与沉寂。
寅时,是4至6点的时光,寓意着黎明的到来。
卯时紧随其后,是早晨的初醒时刻,仿佛阳光下的猫咪在慵懒苏醒。
辰时降临,那是吃早饭的时刻,古人称之为“朝食”。
巳时到来,是上午的转折点,寓意着接近正午的时刻。
午时正午时分,正是阳光最为灿烂之时。
午后是未时,那是太阳偏西的时刻,时间仿佛在此刻慢慢流淌。
申时,日落前的时刻,如同在享用一天的最后一餐。
酉时,傍晚时分,寓意着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刻。
接着是戌时,也称为黄昏时分,万物在暮色中渐显朦胧。
最后是亥时,人们在这段深夜里停下一切活动,安歇入眠。
十二时辰详解
【子时】夜半时分,被称作子夜或中夜,北京时间2至次日01点。
【丑时】鸡鸣之际,荒鸡啼叫的时刻,01点至0之间。
【寅时】象征着黎明的到来和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是日旦的初始时刻。
【卯时】日出之际,太阳初升的时刻,北京时间05点至07点之间。
【辰时】古人吃早饭的时间,正是朝阳初升、光华洒满大地的时刻。
【巳时】接近中午的时刻,北京时间09点至11点之间。
【午时】日中时分,是正午阳光最灿烂的时刻。
【未时】太阳偏西的时刻,北京时间1至15点之间。
【申时】日铺之际,是午后的一餐时光。
【酉时】日落时分,也称为傍晚或日沉时分。
【戌时】黄昏时分,天地昏黄、万物朦胧的时刻。
【亥时】夜深人静的时刻,人们已停止活动并安歇睡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