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来历_冬至的来历20字左右


冬至,古称冬节、贺冬节,亦称亚岁、肥冬、喜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节气。据《左传》记载,我国对冬至的观测记录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古人视冬至为大吉之日,视为岁首的起始。《恪遵宪度抄本》里述:“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体现了冬至日昼短夜长的自然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使用圭表测量中午时分日影长度的变化。随着季节变换,冬至为日影最长的一天,夏至则是日影最短的一天。在战国以前,冬至、夏至分别被称为日南至、日北至,象征着一年中最为特殊的两个时刻。

冬至不仅是农历中的重要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突显了这一节气的重要性。

唐代将冬至视为重要节日,休假七日,与元旦同为重要庆贺之日。

自汉代起,冬至便成为节日,盛于唐宋,流传至今。古人认为冬至为万物始成的重要节点,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在古代和民间,冬至都备受重视。

宋代亦视冬至为“亚岁”,其庆贺习俗与唐人相似,同样设有盛大的庆贺仪式和聚会。

在古代礼仪中,最高的祈祷仪式是天子举行的圜丘祀天礼。此仪式属于吉礼之首,大祀之首,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

北京的天坛,作为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其建立与使用贯穿了多个朝代。从明朝到清朝,冬至祭天成为清帝亲祭的首要大礼。

民间在冬至节也有着丰富的习俗。如设家宴、祭祖、拜节等。人们在这一天会吃馄饨,寓意打破混沌、开辟天地。“数九”寒尽迎春分的习俗也是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

数九习俗通过物候形象地反映数九中的气候变化情况。从冬至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作一个“九”,依此类推,直至九九八十一天后春回大地。

数九歌和九九消寒图的产生和流传已经历了很长时间。各地的九九歌和消寒图版本各异,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