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尊称为什么_孔子最厉害三个称号


孔子,被誉为“孔圣人”,并尊称为“万世师表”,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独特的贡献在于他将教育普及至普通百姓。在孔子所处时代之前,读书主要限于贵族和阶层。孔子打破了这一传统界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不仅启发了众多弟子,更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对历史产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影响。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加深,赋予了他众多尊贵的称号。在西汉末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其中“公”是爵位中的最高等级。而在东汉、北魏、北周等朝代,孔子也相继获得了如“褒尊侯”、“文圣尼父”、“邹国公”等尊号。

自隋唐以来,孔子的地位更是不断被提升。唐太宗起,以孔子为先圣,并多次追封。至唐玄宗时,更将孔子的地位推至极致,封为“文宣王”。此后,历朝历代对孔子的追封不断,甚至西夏王朝对孔子的封号达到了最高级别,称其为“文宣帝”。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对孔子的尊称也各有不同。元朝时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而清朝及民国时期则多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民间对孔子的评价中,最为普遍与尊贵的称谓却是“素王”。

所谓“素王”,即没有头衔的君王。尽管他没有实际的权力和领土,但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便永存。这种评价体现了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其思想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

当代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及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都曾高度评价孔子。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开王者之道、行王者之事、具王者之风,无王者之称,故尊为“素王”。而李约瑟则称孔子为“无冕皇帝”,亦体现了对其崇高地位的认可。

这些历史与文化的记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的伟大与不朽。无论是帝王们的追封,还是民间的评价,“孔圣人”的影响力已然超越了时空,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