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知_一问知代表什么


一问知是语言中一种独特表达方式,指对某事或某问题无论如何询问,均不能得到明确回答或知晓情况。

这种表达方式蕴装糊涂、故意回避真实情况的意思,同时也传递出一种的意味。

这一词汇源于古代经典文献《左传》,这是鲁国春秋末期由左名明所著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十三经”中的重要一部。

在公元前468年的历史背景下,晋国与郑国之间的军事对峙中,发生了一个关于情报与策略的插曲。当时,情报的误解和传递不准确,常常导致战争双方在策略上的误判。

据传,在两军对垒之际,有情报称晋军将出动千辆战车齐军营门。这一情报在齐军将领陈成子处引发了疑虑。他深知情报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战争结局可能产生的影响。他对情报的来源和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其中一人,名叫荀寅,向陈成子报告了这一情报。陈成子在听完后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提醒荀寅,国君有令,不可追击零散士兵,不可惧怕大军压境。他指出,即使晋军真的出动千辆战车,他也决不会避战。荀寅因失言而感慨,聪明人在谋划事情时,需考虑始、中、终三个阶段,而他刚才的言论未考虑周全。

这里的“始、中、终”分别指的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也是“知”一词的原意。随着时间的推移,“知”的含义逐渐扩展,有时被用来形容对内情一无所知,甚至用来表达装糊涂、冒失的态度。

在古代文献如《二刻拍案惊奇》和《》中,“知”也被用来描述突然、一下子的情境或动作。而到了现代,“知”更多地被用来简单地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

“知”这一词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其含义丰富多样,既包含了对事情真相的探寻,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信息时的态度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