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是什么意思_凝聚力的三大特征
在撰写公文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遭遇词藻难以抉择的困境。公文写作并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辞藻,相反,它更侧重于用词的平实与准确,通俗易懂是其核心要点。对于经常撰写公文的人来说,有些词汇是公文中的常用语,虽然它们在每篇公文中的具体应用有所不同,但它们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比如“重要”、“重大”、“显著”,以及“提高”、“提升”、“增强”、“加强”、“强化”等词,它们在不同的人员、材料、工作中都有着独特的意义,用错地方可能会引发误解甚至笑话。
特别要提到的是“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词汇,它们在公文中经常被使用,但各自的含义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两者在运用中的区别。
一、特性有异。“凝聚力”通常指的是集体或某一社会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因共同利益和价值目标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聚合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使得社会共同体能够保持其内在的特性,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共同体便可能面临的命运。凝聚力强调的是成员之间的合力,突显整体性。而“向心力”则是指团体中的成员与团体核心和中心保持一致的合力,具备向心力的团体能够更加高效地执行领导指令和任务。向心力更强调与核心和中心的合力,突出统一性。
二、功能有别。在社会心理学中,凝聚力也被称为团体内聚力或团体的团结性,指的是团体内部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维持成员亲近一致、协调融洽的心理力量。而向心力则主要指成员对领导的服从程度。
在公文写作中,如果需要描述集体时,“向心力”往往更为适用,如在重写关于领导的公文时,“凝聚力”则更为合适。也就是说,当领导具有能力和魅力,能使集体成员团结一致产生合力时,我们使用“凝聚力”来评价领导。而当需要评价集体成员或集体时,“向心力”更为恰当,因为它能体现集体成员的看齐意识,能够服从领导,严格执行并完成领导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