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是什么意思_古代有叫大夫的吗


人生旅程,不过百年光阴,生老病死,乃自然之法则,无论如帝皇将相,或是平凡如普通百姓,终将面临疾病、衰老直至生命的终结。俗话说,人食五谷杂粮,难免有疾患之困。

医学乃人类文明之瑰宝,能够挽救生命,治病救人之业自有其重要性。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医学逐渐在人们与疾病的中萌发并发展起来。医学是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呵护之象征。

众所周知,医生即为医术之士,学医治病者。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今称钻研医学科技、挽救生命者曰医生或医师。然而历史长河中,对医生的称谓丰富多样,各有来历。

一称“医生”。此名早在唐代已有记载,为当时设立学医之所中肄业者所用,以医术精湛治病者皆称之。

二称“大夫”。古代制度中大夫乃高阶之尊称。隋唐以后,大夫成为一种职称而非。如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均为爵位。宋代后,医官最高级别被定为大夫,遂有尊称医生为“大夫”之习惯。

三称“郎中”。南方人常尊称医生为郎中。郎中本为官名,后成为医生的称呼。宋代以后,因大夫为医官最高级别,郎中次之,故此二名遂成为医生之不同称呼。

四称“坐堂医”。此名源于中店中之医师,坐于铺内诊病者。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在铺诊病并分文不取,为纪念其高尚医德与医术,后世将铺内诊病者称为“坐堂医”。

历史上还有诸如“衙推”、“杏林”、“儒医”等对医生的称呼。如“杏林”乃因董奉在山上种满杏树而得来,象征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的医生。

而于特定历史时期如“文化大”时期,则有“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生”之称谓。赤脚医生边劳动边行医,不拿工资;乡村医生则是在乡(镇)村卫生室中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