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门八不回家_7不出门8不回家是吗
在乡间,许多口口相传的谚语在民间流传甚广,这些谚语凝结了老一辈人在日常生活与辛勤劳作中的智慧与体验。这些谚语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今天要探讨的谚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那么,这句谚语究竟有何含义呢?
随着天气的转冷,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已开始熙熙攘攘地迎来返乡的人群,背着大包小裹的农身影,不禁让人回想起过去在城市打工的日子。记得那时,每到年底最盼望的就是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那时的火车票并不像如今这般便捷易得,有时需要连夜排队等候数日才能买到回家的车票。在购买回家的火车票时,母亲总会叮嘱不要买日期带八的票码,因为在我们这里流传着“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说法。
尽管这一说法在许多地方都耳熟能详,但具体背后的原因却鲜为人知。据村里的长辈们讲述,“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并非真的指特定日期出门或回家对家庭或个人带来影响,而是告诫后代的和行为的经验之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原始的含义已逐渐被遗忘,只剩下一些的解释。
关于“七不出门”,这里的“七”指的是生活中的基本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物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无论贫富都离不开它们。过去通常由男性外出谋生,女性则负责家庭事务。“七不出门”意味着男性在出门前应确保家庭所需物品的准备齐全。这与现代对“逢七不出”的理解并不相同。
而“八不归家”,其中的“八”则出自《论语·学而》,代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人生美德。此句谚语的含义是男性在外应懂得并遵守这八种品行。若不能做到这些,便有负于祖宗和家人,没有颜面回家。因此便有了“八不归家”的说法,而非现代误解的“逢八不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