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与起源_对联来历简短10字
随着春节的脚步渐近,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家中装点、书写春联等活动愈发活跃。你想知道春联的来历吗?
据《后汉书》记载,古代的桃符是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面刻有“神荼”和“郁垒”两位神祇的名字。人们相信在正月初一将桃符悬挂在门前,可以令百鬼退避。
公元964年的春节,后蜀国君孟昶灵机一动,对盛行已久的桃符进行了创新。他决定在桃木板写对联,以此展现新意。
据《蜀梼杌》记载:“岁除日之前,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寝门题写桃符板,因词句不工整,于是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对联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这段历史中藏有一个有趣的巧合:孟昶创作这副对联的965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后蜀,而宋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将自己的生日命名为“长春节”。这种巧合使得这副春联既显得喜庆又充满神秘感。
虽然第一副春联出现在五代末期和宋代初期,但真正在民间广泛使用却是在明代。
据明代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自明太祖始设春联之制。在帝都金陵时,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贴春联一幅。”于是,每家每户都开始贴起了春联。
某日,朱元璋微服出巡时看到一家门上未贴春联,便询问原因。得知这家是阉猪为业的人家认为自己从事的行业低微而难以书写对联时,朱元璋亲自提笔写下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虽然对联中未直接提及阉猪之事,但其中蕴含了“阉”的意味,众人纷纷称赞。
过了几天,朱元璋再次路过这家门口时发现依然没有贴对联。经询问得知主人将他的御笔供奉在神龛上时,朱元璋大喜并特别赏赐了这家主人三十两白银。从此,春联正式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习俗。
贴春联成为了春节的必备仪式之一,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