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分类_图书分类标准
让宝贝爱上阅读,曾经是许多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回想我们小时候,在书摊前用微薄的零钱租借小人书,那时的阅读是如此的纯粹与自在。而今,孩子们的阅读环境似乎变得复杂了许多。他们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自由地探索阅读的乐趣,而是被淹没在各种信息和选择的海洋中。
现今的孩子们,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幸福呢?对比我们儿时的阅读经历,那时的我们没有如今这么多的儿童读物和阅读指导,却总能抓住身边的书籍开始阅读。虽然书的选择不像现在这般琳琅满目,但那时的我们少了很多选择上的困惑。
关于阅读的概念与方式,诸如“桥梁阅读”、“分享阅读”、“分级阅读”等,或许有出版界和教育界的炒作成分,但更多的是因为当代儿童阅读中的困境需要得到改变。在书店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忙碌的父母在为孩子选书时犹豫不决。
探究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我们发现家长在为孩子选书时,年龄往往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而书店的童书区域大多按照小说、童话、科普等类别来陈列,而不是按孩子的年龄。童书分级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减少选书的盲目性。
为何需要童书分级?
最重要是帮助孩子更高效地阅读。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加,孩子们能投入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能将这有限的时间用于阅读适合的好书,那将是对生命的最好投资。面对数以万计的童书市场选择,家长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例如,在选择安徒生童话的不同译本时,很多家长可能不会过多关注译本的优劣。再如,对于学龄前儿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字多就好的。不论是什么样的分级理念,选择好书始终是关键。
年龄是衡量一本书是否适合孩子读的重要因素。既然我们承认孩子的心智发展随年龄而变化,那么分级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教师和家长都能在日常观察中感知到这种发展性。
分级:宜粗不宜细
作家毕淑敏曾分享过她在不同年龄读同一作品的感受差异。这让我们思考:如何精确地划分一本书的适合年龄?有时候,即使是小学课本中的诗句,其深意也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理解。
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某个孩子,需要综合考虑书和人两方面的因素。对于书而言,包括篇幅、生字、词汇难度、主题深浅等;对于孩子而言,则涉及年龄、性别、阅读兴趣、词汇量、理解能力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精确分级变得复杂而富有挑战。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相信,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推测和判断哪本书适合孩子,不如提供一些可能合适的书籍让他们自由选择。
本土化:分级阅读的必要支撑
虽然国外的分级阅读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工具,如“5根手指法”和“可读性公式”,但这些基于西方语言和文学的理论与汉语的分级阅读仍有一定距离。
对于汉语而言,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具有其独特性。孩子掌握一定量的常用汉字后即可实现自由阅读,但对于理论性文章的理解仍需一定深度。孩子对本土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更为熟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阅读本土作品可能更为容易。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阅读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需要文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等多领域的合作与共同努力。这不仅要求我们有理论的支撑,更要求我们谨慎地实施和持续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