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宝马和宝马的区别_华晨宝马很low吗


在2019年的财务报告中,我们了解到华晨宝马的净利润达到了76.26亿的高峰,然而其母公司华晨集团的税前利润却仅为62.92,揭示出华晨集团面临着超过10的净利润亏损。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那句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好牌打烂,对手变对手。”

曾经手握好牌的华晨集团如今却陷入了困境。不仅申请了破产重组,还伴随着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总负债高达约1328亿,资产负债率惊人地攀升至71%!

更令人的是,债务违约高达65亿,逾期利息累积至1.44亿。公司还进行了多次裁员,涉及员工比例高达约35%。

接连不断的亏损、沉重的负债以及信用降级等问题,使这家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公司——早在1992年就在纽交所上市,是国内早期赴华尔街融资的领军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千亿华晨的如此局面呢?

提到华晨,人们首先想到的几乎都是华晨宝马这个合资品牌。那么,还有谁记得华晨的自有品牌——呢?

回想在与宝马合资之前,汽车曾是自主品牌的先驱之一。由意大利宾尼法利纳设计师主创的车型,因外观设计美观而曾被误认为是进口汽车。如今在售的车型却仅有寥寥三款:V3、V6和V7。

据数据显示,今年7月华晨的销量竟然为零,而整个上半年的销量也仅勉强突破三千辆。这样的销售业绩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事实上,华晨汽车在自主品牌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以V7为例,其研发成本高达36,被视为华晨汽车自主品牌产品中的佼佼者。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纷纷吐槽称该车使用了宝马淘汰的发动机进行拼凑,宣传夸大其词,实际质感极差。

由于自主品牌的,华晨集团在发展上过度依赖与华晨宝马的合资公司。一旦剔除华晨宝马的利润贡献,华晨汽车便陷入持续亏损的境地。

高投入与低回报成为了华晨衰落的伏笔之一。

不难发现,许多车主在拿到华晨宝马的新车后,都希望能立即去掉车头的“华晨”标识。因为“华晨”二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低端”。

值得一提的是,华晨的品牌历史与新同龄,可追溯至1949年成立的国营东北公路总局汽车修造厂。

自2002年5月后,华晨汽车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连续多年出现亏损。

到了2005年,华晨的亏损更是接近4,工厂生产几乎停滞。年底,祁玉民临危受命接管华晨。

祁玉民采取的第一步策略是价格战。他让新车骏捷上市定价远低于市场价格10万元以内。这一策略推动了华晨销量的爆发式增长。2006年,华晨汽车销量超过20万辆。2007年更是扭亏为盈,祁玉民成功将华晨从生死边缘拉回。

这场价格战不仅让华晨起死回生,也拉开了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的序幕。这也导致华晨品牌的调性降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低价、低档车泥潭的华晨犹如红楼中的晴雯般心有余而力不足。

回顾历史,2004年5月2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揭幕。

16年前的5月20日是宝马与华晨结缘的日子。当时两家公司的“百年好合”寓意十分明显。然而这段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的“商业联姻”最终却以宝马频频退让告终。

当华晨宝马合资公司于2004年成立时,华晨已经处于困境之中。虽然曾寄希望于宝马作为救赎之路,但最初几年宝马也陷入了水土不服的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