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下的句子_放下的经典故事
黑氏梵志展神力,一左一右擎合欢、梧桐花,以此礼敬佛尊。佛唤梵志至前,嘱咐曰:“放下之。”梵志随即放下左手之合欢花。复又呼之,梵志再放下右手之梧桐花。如是再三,佛仍言:“放下。”
梵志应道:“世尊,两手皆空,何物需再放下?”佛言:“吾非仅令汝舍弃花,亦当舍弃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旦无所挂碍,便是解脱生死之时。”梵志听后,当下心领神会,无生法忍。
此故事即为佛言放下之始,常被引以教人领悟放下之理。今时引申为“自在人生,始于放下”之箴言。
禅宗之道,不在于教人如何,公案之中亦多不提供明确答案。更是常以含蓄之语示人,恐误解其意。黑氏梵志,原为婆罗门之智者,以神力持花献佛,此乃其故事背景。
据传,阎罗王曾告之黑氏梵志其寿命将尽,死后或将地狱。故此,梵志求于,望得开解,遂有献花求悟“漏尽通”之故事。
众生皆有“求”与“得”之心,若能真放下执着,无欲无求,方知天地之大,我身之微。“无欲无求”实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亦是一种挑战。
讲“放下”时,实已“拿起”。不过是从一物转向另一物而已。若欲双手彻底空空如也,岂非易事?犹如碗中装满茶水,倒去茶水便算空了吗?显然非也。碗中无茶水,尚有空气存在。即便在无空气的太空之中,碗的实体依然存在。
即便将碗破碎,其碎片亦可再造新物。无论怎样变化,碗的实质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形态发生了改变。那么我们的念想又怎能轻易地化为乌有呢?
所言之“空”,非谓一无所有,而是指一切皆有可能。不会教导你放下此心便是真心。如是则有违佛理。
放下谈何容易?真正的放下难到极致。但须知,放下并非心不甘情不愿的勉强。真正的放下是没有不舍、不会难受的境界。从某种角度看,放下又是毫不费力的。若有丝毫为难则非真放下也。
如此说来,放下似乎永远无法达成。但当心中有了觉悟时则可放空自我。达此境界时即知那就是放下的真谛。此中深意需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坛经》中记载一则禅师故事与本故事颇有相通之处值得细细品读。
卧轮禅师言:“我虽能断百思,但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听后言:“此偈未地。”并作一偈曰:“觉知当下心,自在长相伴。”这便道出了真正的修行之道在于觉知当下并非控制自己不起心动念。
觉知即是知晓自己生起的念想明了自己的境况以及如何应对境况中的各种情绪而又不被其束缚的真谛。心生念想本就正常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而非评判或抗拒它。觉知就是知道念想的存在但不被其牵制。
凡人与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对心中念想的住与不住的把握上。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念想的产生那么又何必刻意去“躺平”或“放下”呢?真正的躺平并非表面上的不争而是内心深处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造作和心机而真正的放下也是顺其自然并非强求的结果。
悟性的关键不在于“生与不生”、“放与不放”而在于“住与不住”。慧能说:“我不需要任何伎俩也能知晓一切。”这正是说明了佛法不是知识和技术而是内心的觉悟和体验修行或许需要在实践中历练但真正的开悟却不需要任何外力协助而应是由心而发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所以在这个故事中的教导并非仅仅是让我们学会放下更是要我们明白把放下也放下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无可舍处而真正把什么都放下了的时候就是我们都明白了的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