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的意思_内疚的意思是什么
古语有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其意述说,当一个人进行自我反省后,若心中没有愧疚与后悔,那么他还有什么值得忧虑与恐惧的呢?
我也曾深陷自我反思的漩涡,每每思及过去,常有内疚与后悔之情涌上心头。无论是做了错事或不当之事,都会让我深感懊悔。即便是做了好事,也难免会有一种痛苦的反思感。
对于不当行为或错误,内疚与后悔实属常情。犹记孩提时代,身形瘦弱时遭受同伴欺凌,而随着身高增长,又或许成为欺凌他人的那一方。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都曾有过偷窃的举动,无论是自行车铃铛还是其他物品。工作之后,过去的错误更是如影随形,言语失当、行为失范,有时甚至会因自己的过失而深感自责。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做了善事也难免心生内疚。救助他人本是善举,但当面临选择拯救多个需要救助的人时,抉择的困扰便油然而生。例如唐山大中,救援人员的选择难题。面对不同的生命,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成为一生的重负。有时捐款也是一场心灵的考验,面对众多需要帮助的,我们的能力有限,只能选择其一,抉择之时,怎能不感到内疚与纠结?
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后悔与内疚呢?答案就在于选择。只要有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而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默的成本,这恰恰是造成后悔与内疚的根源。选择的大小虽异,却如电影《瞬息全宇宙》所展现的那样,每个选择都可能衍生出一个平行宇宙,塑造出不同的人生。
统计显示,人每天要做出数以万计的选择。从晨起是否睁眼开始,选择便如海浪般接踵而至。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未察觉,其实已经做出了选择。面对选择时,如何才能减少后悔与内疚呢?关键在于坚持一个核心观念和两个基本原则。
《论语》中的一句格言为此提供了启示:“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这句话强调了在处理事务时,不应固执或排斥任何事物,而是要寻找合适、恰当的方式。这里的“义”即是合适、恰当、适宜。“一个中心”便是以义为指导,做出合适、恰当的选择。
比如路上遇到残疾人摔倒,是否要上前扶起?这就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适宜。是冷漠离开还是伸出援手?答案显然是扶起。但若担心被碰瓷怎么办?提前录下证据便可消除疑虑。再如每日是否坚持走一万步?虽然走路有益健康,但也有人担忧会损伤膝盖。如何选择?只需注意适量运动、正确姿势及加强核心训练即可避免损伤。
有了“以义为指导”这个中心观念后,后悔的时刻自然减少了许多。但过去所做的错事、内疚的事又该如何处理呢?这就需要依靠另外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二是积极改变可以改变的事物。
对于过去的事情,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并接受其无法改变的事实。若一味沉溺于过去的懊悔中,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因此古人云:“知足而不辱知止而不殆。”明确方向后及时止步是最佳的选择。
第二个基本原则是积极改变可以改变的事物。既然过去已然无法改变那我们何不为了未来做一些积极的努力呢?
曾经在公司项目失败后的批评会议上常常演变成会失去了本意原本只针对过程中犯错的地方展开分析结果却是互相推诿为了躲避责任我们改度不再纠结过去的事情而是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积极讨论在未来的项目中我们能改变什么于是我们更加关注在未来的项目中的改善与提升努力寻找更合理的方法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