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数效用论_基数效用论的名词解释


1.权衡与抉择的智慧

世间繁华,无尽追求,每个人的价值观与条件殊异,适合自身的才是最佳选择。人们自然而然地趋利避害,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道路。清晰认知选择中的约束条件,以实现个人付出最小化,从而作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优决策。

2.驴子与机会成本:审视资源珍贵性的哲学

机会成本,即为获取某样东西所必须放弃的另一样价值最高的东西。我们在选择中权衡,做出决定后放弃的高价值选项,便是机会成本的真实体现。

这一概念强调了选择的双重性:一是机会必须是可选的项目;二是机会成本应指向放弃项目中收益最高的一项。资源稀缺是机会成本产生的主要原由。

当机会成本升高,选择便愈发困难,因为人们总不愿轻易放弃手中之物。人生轨迹终需前行,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

3.洞察微末,只关注新增的改变

边际思考,仅考虑新增或最后的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变化,以此判断整体性质。经济学中,某种要素的贡献取决于其边际贡献。

效用指消费时得到的满足程度。而边际效用则是指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同一种物品,其数量增加并不总会带来边际效用递减,不同的物品满足不同的需求。

消费者对物品的需求基于消费这种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

4.变化中的消费心理

经济学里,效用衡量了消费者的幸福感或满足感。面对消费行为,有两种分析方法:

基数效用论中的边际效用分析法看重具体的效用量比较。

而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则更注重效用的顺序或等级。

物品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感是主观的,也是客观交换价值的基础。

例如,当效用难以衡量时,价格成为判断依据。低廉的价格会增加商品的预期效用,因为消费者会认为低价获得的是高效用商品。

5.猎狗与兔子的智慧

人的行为目标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激励制度是统一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桥梁,使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推动的发展。

根据行为科学理论,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能产生激励作用。激励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质、精神、任务、数据及强化等。

6.生活中的效率黄金法则

帕累托效率准则是经济效率的体现,关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配置。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达到最佳状态时,任何微小的调整都将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损害他人。

帕累托最优是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按照帕累托的说法,若资源调整不能使任何人境况变差而能使某人情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便是最佳的、有效率的。

"帕累托改进"意味着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人的处境得到改善。

7.开放与封闭的选择

贸易带来效益的基础是互利性。

贸易将物品从对之评价较低的人手中转移到对之评价较高的人手中。

贸易通过让每个人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使高水平的产量和消费成为可能。

资源交易为企业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降低单位成本提供了可能。

开放胜于封闭,贸易促进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