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_高适塞上听吹笛


《塞上听笛》——唐·高适之诗

胡天之雪渐融,马匹归来,牧人安闲。月儿明亮,羌笛之音在戍楼间轻轻回旋。问那随风飘散的梅花,今夜便已洒满关山。

【注释】

塞上:即凉州之地,现今的甘肃武威一带。此诗的标题也作《塞上闻笛曲》或《和王七玉门关听笛》。

雪净:代表冰消雪融的春日之景。

胡天:代表着遥远的西北边境地带。

羌笛:那是羌族所使用的乐器,声音悠扬。

戍楼:指守卫边疆的士兵所居住的瞭望塔。

“梅花何处落”:既是喻指现实中羌笛的独奏《梅花落》这一曲子,又是形象描绘落下的梅花所蕴藏的情感画面。

关山:通常用于代指雄伟的关隘与壮丽的群山。

【译文】

随着冬雪消散,边疆入侵者如牧马还,场面变得平静。静夜中的月亮映照着守望楼台,悠扬的羌笛声响彻。当你问我《梅花》在何处凋零时,我会告诉你,它在夜风中已随处飘落,散布于整个关山之中。

【赏析】

高适在西北边塞从军时创作了《塞上听吹笛》。此诗以明快秀丽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边塞春光画卷。与其他边塞诗不同,它展示了边疆生活的宁静与恬淡。前两句真实描绘了边塞的场景,后两句则以虚写的手法表达出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在虚实之间,将战士的守边之情与思乡之愁完美结合,呈现出了一幅画卷,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