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不字的成语_不教而诛的意思
“不教而诛”是一个成语,源于古老的春秋时期。
“不教而诛”意指在未进先的教育和指正的情况下,对人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或诛杀。这一成语蕴强烈的贬义,暗示着一种粗暴、不人道的治理方式。
出处: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提出了这一概念:“不教而杀谓之虐。”
典故:战国时期的荀子在《荀子·富国》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强调了对百姓的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性,认为单纯的事后惩罚无法有效制止行,反而可能引发更多问题。
故事详情如下:
孔子曾被其弟子颛孙师,字子张询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要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当子张追问什么是四种恶政时,孔子详细解释了“不教而诛”的危害。孔子认为,平时不进行教育和督促,最后却对人们的错误进行严厉处罚,这无异于纵容犯。他警告说,如果不及时防微杜渐,等到问题严重时再采取行动,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运用示例:
在清代作家李宝嘉的小说《现形记》中,第二十回便采用了“不教而诛”这一成语,形容某些的严酷治理方式。而现代作家老舍和吴恩培也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这一成语,以警示人们应重视教育和引导,避免粗暴的惩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