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三_农历三月十二
七、历法
我国历法独具特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历法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体系。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1. 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以天干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位,地支则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位。两者两两相配,循环使用,构成了我国特有的纪年方法。
例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出自《与妻书》)
(2) 帝王年号纪年法
帝王即位后,常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始有年号,后世多用年号纪年。
例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出自《促织》)
(3) 王公年次纪年法
此法主要应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例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记月法
古时记月,常以序数计,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正月、二月等月份。
例如:“四月初五日辰刻。”(出自《三元里抗英》)
3. 纪日法
(1) 干支纪日法。
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出自《石钟山记》)
(2) 特定称谓纪日法
如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则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晦则代表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例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出自《登泰山记》)
4. 纪时法
(1) 特定称谓计时法
古人根据天色将一昼夜分为若干段,如旦(日出时)、早(日出后不久)、朝(日出至隅中前)、晨(日出至日上三竿前)等。
古人还以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
十二时辰表如子时(23~1点),丑时(1~)等。
每时辰又有“初”、“正”之分,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叫子初和子正。
[注] 这里列举了十二时辰及其对应的时间段和对应的称谓。
以上所提的各种纪时、纪日方法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历法的特色,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他们对时间的独特理解。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