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意思_囫囵吞枣的典故


宋禅师的故事启示

在宋朝时期,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圆悟禅师,他经常以生动的故事来引导弟子们领悟佛法真谛。

一则学习之谈

某日,禅师的弟子们聚在一起,讨论着修行的途径和学习的技巧。其中一位弟子,虽然勤奋刻苦,却常常陷入不求甚解的境地,读书时习惯囫囵吞枣,不深入思考书中的深意。

故事之始

圆悟禅师便娓娓道来一个古老的故事。昔日,有一位老先生教导众多学生。一日课余,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新鲜的梨子和大枣。一位来访的医生看到学生们的举动,提醒道:“梨子虽对牙齿有益,但过量食用却会伤及皮肉;而枣子对脾有益,但多吃会损害牙齿。”

愚钝学生的妙解

听完医生的忠告后,一名显得颇为愚钝的学生沉思良久,决定了一个办法。他提出:“我嚼梨但不咽下去,这样就不会伤到梨的皮;而吃枣时则整个吞下去不嚼碎,这样就不会伤及我的牙齿。”医生听后摇头失笑:“你这真是囫囵吞枣!”这一场景与故事,被记录在圆悟禅师的著作《碧岩录》中,而后衍生出了成语“囫囵吞枣”。

寓言之后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轻松的场景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在学习上若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深入理解和思考,所学的知识就如同未经咀嚼的枣子,无法真正消化吸收并加以运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那些在学习上不求甚解、仅是表面接受而不进行深入分析的人。它告诫世人,学习须勤于思考、理解精髓、才能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