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吗_冬至吃饺子简笔画
在转瞬即到的冬至,人们常谈及一个特别的节日习俗。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不仅象征着阴阳交替,更承载了古人们迎接新春的喜悦。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们对这一自然现象早有认识,因此也赋予了冬至节特殊的文化内涵。
临近冬至,北京天坛的圜丘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这里是明清帝王冬至祭天的场所,自嘉靖年间建成后,便成为帝王们敬奉天地的重要场所。
在古代,冬至不仅是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人会在冬至时举行祭天仪式,祭祖、拜会亲友,其热闹场景不亚于过年。据汉代的文献记载,冬至之日,人们会推荐黍羔以祭玄冥及祖祢,并宴请亲友,共庆佳节。而在宋代,冬至的庆祝更是盛大,民间热闹非凡,店铺也纷纷歇业,人们饮酒聚饮,称之为“做节”。
即便在清代,人们依然保留着庆贺冬至的习俗,甚至有了“拜冬”之说。在民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广为流传。而在古代,人们则习惯在冬至吃馄饨,富贵人家的冬至馄饨更是有十几种不同的花样。
数九寒天,古人为了消磨时间,逐渐形成了“数九”的习俗。他们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来反映数九中的气候变化程度,于是便有了广为传唱的“数九歌”。九为数之极,又代表阳,所以从冬至开始数九,也寓意着阳气的逐渐回升。
“数九”的习俗起源虽无确切记载,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而敦煌文献中也有题为《咏九九诗一首》的诗篇,描写了冬季的九个节气。到了明代,“数九歌”更是广泛流传,各种版本的歌词风格各异,但都富有韵味。
为了更好地度过漫长的冬季,“九九消寒”的习俗应运而生。古时妇女常画梅花消寒图,每日染红一瓣梅花,待八十一瓣染尽时,便意味着九九结束、春回大地。而宫廷之中则有更具文化特色的消寒图,如御制的“九九消寒图”,每个字都为九笔,每日描一画直至描完。
古人填写的消寒图不仅是冬日的消遣方式之一更是过冬日志般的珍贵记录有的记录天气有的写下祝愿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