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的意思_频繁和反复的区别
过去,我们常常用“症康复后再次出现症状”的现象来描述为“症的反复”或“复发”。这样的称呼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被症患者所接受。在临床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称呼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和负面的情绪。
使用“反复”或“复发”来定义症症状的再次出现,确实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影响。它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对未来症状反弹的预期性焦虑,减弱了他们走出症状的信心,甚至强化了他们对症状的排斥心理。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种称呼的合理性。
我们是否曾思考过,为何我们会用“反复”或“复发”来描述这种症状的出现呢?这其实是基于精神病学和生物医学的常规思维。为了对心理疾病进行分类和研究,精神病学家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在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与这些标准进行比对,从而做出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科的诊断往往是描述性的、症状学的,而并不一定是病因学的。这意味着,患者很容易被自己的诊断标签所定义,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当被贴上“症”的标签后,患者和医生都可能不自觉地将症状的再次出现视为疾病的“反复”或“复发”。
事实上,症是一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的心理疾病。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观察发现,心理和社会的因素在这其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性格上的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的特质以及反的心理机制等。一些心理咨询师认为,症从本质上讲并非真正的疾病,而更多是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表现。
对于症的治疗和改变来说,帮助患者接纳症状是关键的一环。其中,去除标签化的作用不可忽视。森田疗法认为,患者应学会带着症状继续生活,将自己视为正常人,而非病人。这样的态度有助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病”时,很容易产生病耻感、迷茫、消沉等负绪。当我们从心理上摆脱“有病”的标签后,我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症状,将注意力从病症本身转移到日常生活上。这对症的治疗和改变是有益的。
近期与一位症患者的交流中,我告诉他不要过于纠结于“反复”的标签。他开始领悟到,“症”仅仅是一个心理标签而已。既然如此,那么当症状再次出现时,我们又何必将其定义为“反复”或“复发”呢?这样的思考有助于他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状况。
我们建议用更为中性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现象——状态的波动。症的治疗和改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上升的过程。在一段时间的好转后可能会出现不好的状态,这是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类似的情绪波动。
我们在心理治疗中强调“接纳症状、走出症状”,也倡导患者从心理上站起来、摆脱病的束缚。这些都是基于治疗经验的累积和心理治疗学的深度思考。我们建议将症的“反复”或“复发”重新定义为“状态的波动”,这在患者的个人改变和成长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
附上部分参考文献以便进一步了解相关研究:
钱铭怡主编的《心理学》和崔玉华主编的《症障碍》均是值得一读的参考书籍。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助力读者在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