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散文_散文三要素是哪三个
对于散文这一文类而言,其命名的匮乏超出了“文类之母”的模糊指称。无论是散文研究界还是理论界,关于散文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其理论的贫困上,这一观念已成共识。部分学者进一步阐述,认为散文理论的贫乏具有世界性,散文理论的建设是一个普遍性的挑战。
在探讨散文的内涵与类型时,人们常常试图为其下一个定义或进行分类,以彰显个人或学派的独特性。文学理论与写作教材的丰富多样性进一步加剧了散文定义的不断膨胀。在散文理论专著中,以定义的形式阐释散文的内涵似乎成为了一种惯例。由于阐释立场和心理诉求的差异,关于散文的定义往往互不搭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对散文的定义侧重于其题材的广泛性和结构的灵活性,强调真实感受的描写。刘海涛的《文学写作教程》则强调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以及其自由展现主体个性风格的特点。而陈剑晖在其理论专著中,从更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和自由的表述等方面,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
尽管这些定义各具特色,但它们之间的形同陌路状态仍令人感到诧异。这似乎表明,散文的定义在学术界缺乏基本的通约性。这种现象不仅在学科建设的思路不同导致的定义相互独立中体现,更在散文研究、散文理论内部的表现中突出。新时期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就散文的定义或类型发表观点,但却彼此间各自成说,令人眼花缭乱。
西方的散文理论也同样缺乏体系性的构建,关于其定义也没有通行的认识成果。与缺乏定义的窘境形成对比的是,散文创作却一直在进行,且一直保持着向前的审美态势。试图给散文下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是不现实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或许可以从伊格尔顿和卡勒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得到启示。他们并没有强行给文学下一个通用的定义,而是认为文学的定义是某一时期人们所认为它是什么的那个东西。
对于散文的学术研究而言,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和审美品格上,而非过分纠结于其定义。我们可以从散文观念的演变、文体的演化与分蘖、当代散文的经典化问题等多个重要问题入手,以理清脉络,联系实际,并对散文创作形成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