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赏析_郁达夫故都的秋鉴赏


现代文坛上,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一直备受关注,其主题引发了众多解读。

一种解读认为,作品流露出的是一种悲凉的心境。

在华夏文化中,“悲秋”的传统源远流长。如同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到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描绘了文人对秋天的普遍情感。古代的“秋后问斩”习俗,使得“秋”常常给人以肃杀、悲凉之感。

郁达夫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孤儿寡母的窘迫与不安。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在异国他乡经历了十年的屈辱与。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郁达夫形成了寂寞孤独、抑郁善感的性格。

回到历史的大背景,郁达夫在乱世中从事进步文艺活动,其境遇可想而知。而他的婚姻与家庭同样经历了不少波折。

1934年,郁达夫重回北平——那个充满回忆的故都。这次归来,不仅仅是身体的归来,更是心灵的回归。

综合考虑时代背景、个人遭际以及作家的创作个性,郁达夫的作品往往带有灰色调。如他的著名小说《沉沦》,便是他内心苦闷的真实写照。

对于《故都的秋》的理解,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是合适且有效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秋天的描绘,更是郁达夫情感的抒发。

梳理郁达夫与北平的交集,可以发现他在不同时期与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他首次来到北平是在赴日本留学之前,而《故都的秋》正是在他重回北平后所写。

多年后重回北平的郁达夫,对这座城市生出了许多亲切感。那么,北国的“秋”味有何独特之处呢?与南国之秋相比,它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从整体上看,北国的秋天来得更为彻底。与江南之秋相比,北国的秋色、秋意更为浓郁。而北国的秋景,随处可见,无需远行便可欣赏到。

再细看一些秋的细节,如秋蝉的残声、北方的雨等等,都是北国之秋的特色。在郁达夫的笔下,这些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文末再次进行比较: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各有千秋。但无论如何比较,都难以掩盖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偏爱。

他眼中的北国之秋,秋味浓烈,令人难以忘怀。

体验“秋”的绝佳方式:

租一椽破屋,感受秋意。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中。从槐树叶底细数漏下来的阳光,或在破壁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都能让人感受到十分的秋意。

这种文人雅趣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简单的居所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满足。

郁达夫对牵牛花的颜色也有独到的见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而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更是他欣赏的景致。

沉浸在北国之秋的郁达夫,悠闲、迂缓、轻松又享受。这种状态下的他,将内心的情感都融入了这篇散文中。

《故都的秋》并不全然是浓烈的悲凉之作。它的基调是轻柔而又热闹的。

独属于秋日的景致:

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秋景既轻柔又富有场面感。秋天虽然是生命走向终结的季节,但却也是生命最后绽放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