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被感知_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意思
贝克莱的哲学洞见
贝克莱的惊世之语“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观点在哲学界掀起了轩然。他深知此公式中所蕴含的悖论性,曾坦言:“我并非否认存在,只是阐述了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这恰恰引出了关于存在本质的深刻疑问:若物不被感知,它是否真的存在?
在贝克莱的视角下,存在一词的释义与其公式紧密相连。他解释道:“我提及的桌子之存在,即意味着我看见了它且触碰到了它;当我走出书房,我仍认为它存在,是因为我的心灵在感知它,或是其他心灵在现实中感知它。”这种观点对于那些坚持物质事物的独立存在而与其被感知无关的观点,贝克莱以一句“难以理解”予以回应。
他进一步在《视觉新论》中论证,人们的知识均依赖于视觉和其他感官经验。如人们从未真正感受到空间和体积,只是对事物在不同视角下的不同视觉感知。距离感亦非直观所见,而是经验的暗示。人们所见的,无非是视觉机能所能感知的对象属性。若深入探究心灵与外界的关系,贝克莱愈发坚信,没有事物能脱离心灵感知而独立存在。
当贝克莱深入思考心灵的活动与外界的联系时,他越发确信,没有任何事物能不依赖于心灵的观念而存在。他指出:“当我们试图想象外部物体的存在时,实际上是在沉思我们自己的观念。”即便想象公园中的树、书橱中的书而无人看见,这不过是心灵中构造出的观念而已。若没有心灵的感知或思考,任何事物的思考都变得不可能。
而当我们跨越哲学领域,步入信息的世界时,我们发现信息也如同一把双刃剑——良性信息充满正能量,而恶性信息则是负能量。无论是哪一种能量,只有被感知和意识到,它才与生命紧密相连,发挥其作用。在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中,这一观点显得尤为突出。曾有人因未被感知的过去事件而陷入痛苦与纠结中无法自拔。直到这一事件被重新唤醒并接通其负性能量后,才引发了心理失衡和人生困境。
正视存在与被感知的关系、唯心与唯物之争、众生的苦难与慈悲心……所有这一切都令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贝克莱的洞见或许曾被嗤之以鼻,但经历时间的洗礼后,却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验证。那些曾经的质疑和批判如今看来是多么的“唯物”和稚嫩。
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我们见证了无数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在其中似乎找到了共鸣——只有当事物被感知和意识到时,它才真正地“存在”。这对于那些正在经历人生风雨、寻求心灵救赎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指引前行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