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春风得意出自_春风得意相近的成语
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孟郊首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与韩愈、李观等人同场竞技,却未能如愿及第。次年再试,依旧未能成功。直到贞元十一年(公元796年),他第三次赴考,才终于进士及第。
中举之后,孟郊心中喜不自胜,他抬手写下一首七绝《登科后》,将那份得意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不仅为后世传颂,还诞生了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春风得意”和“走马看花”。
随后,孟郊与韩愈交好,韩愈对他赞誉有加,称其“古貌又古心”,赞誉他才华横溢,如同一匹“雄骜”。后世的许多诗词大家对韩愈的评价却持怀疑态度。
北宋的苏轼读完孟郊的诗后,对其诗风颇感不屑,称之为“寒虫号”,并讥讽其诗作如同品尝小鱼和螃蟹钳子般无趣。元好问则认为孟郊的诗格局太小,被束缚在天地间无法施展才华,因此给了他一个“诗囚”的外号。
《登科后》一诗中,孟郊以豁达的笔触抒发了自己昔日的困顿与今日的。昔日局促在天地间的他,如今进士及第,得以扬眉吐气,自由地放纵情思。他骑着高头大马,驰骋在长安道上,沐浴在春风中,一日之内看遍那些怒放的名花。
初读此诗,人们或许会感到疑惑:为何孟郊在诗中一上来就自称“龌龊”呢?这其实是因为在元代以前,“龌龊”一词是指狭窄、局促的意思。孟郊自尊心非常强,他曾在科屡屡受挫,但坚韧不拔的精神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赶考。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过去的困顿和自卑,以及对功名的渴望。
孟郊的自尊心在连续两次科考失利后受到了打击。他看着朋友李观、韩愈等人中举,内心难免感到落寞。于是他写下了许多酸楚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失意和不甘。在那段时间里,他闭门苦读,羞于出门郊游。
尽管孟郊在诗坛上的名气不是唐代一流诗人之列,但他的至交韩愈却极力推崇他。对于孟郊的诗风和人生经历,后世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宋元时期的诗人和评论家对孟郊的诗作提出了许多质疑和嘲讽。
孟郊的诗歌却深得一些寒门出身、终身穷困的诗人的欣赏。他们在孟郊的诗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孟郊虽然生活困苦,但在诗中却表达了下层贫穷文人的心声和挣扎。他的诗歌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压抑,但却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如今重读《登科后》,我们不禁思考:那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诗人,他的欢乐日子是多么短暂啊。这一次的中举之喜,可能是孟郊一生中唯一的放纵。他以为中了举就会有锦绣前程,然而他却未能如愿。他的一生再也没有体验到像那时一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