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滋味_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那时的他,尚未识得人生之愁,
写新词,却为无病呻吟。
这是辛弃疾中年回忆中的一句,
忆起年少轻狂,不知愁为何物,
为了创作,却常常假想忧愁。
原词如下所述:
青春年少,未曾懂愁滋味,却独上高楼。
独上高楼,为作新词,假想忧愁。
如今尝尽生活苦涩,心中百感交集,
欲言又止,终归沉默。
沉默之中,只说“天凉好个秋”!
此词乃辛弃疾被罢官、闲居带湖时所写。
他年轻时就投身抗金义军,勇闯沙场,擒拿张安国,并将其解回南宋受审。他为国立下赫赫战功,又多次请求北伐、一统中原。
然而当时以和为贵,辛弃疾的抱负难以实现,屡遭贬谪,道路坎坷。
虽怀报国之心,却无力施展。
他在词中写道:如今已懂愁滋味,满腹心事却无从说起。
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仿佛一个转折,
万千言语,却无法向人诉说。
在那种环境下,辛弃疾倍感无奈与无助。
他只能通过词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人读之,仍能感受到那无尽的愁绪。
忧国忧民的情感深深切切。他渴望抵抗外敌,恢复失地。
然而在投降派的中,直言不讳可能会再次招来贬谪。
最后一句“却说天凉好个秋”,看似写自然之秋,实则有所指。
自己的军事主张得不到的认同,而的主和正如这秋天的到来,令人感到无奈与悲凉。
这首词构思巧妙,少年时的无愁而强说愁的情景被描绘得生动真实。
今天我们就此打住赏析,欢迎大家继续深究其内涵。辛弃疾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词作充满激情与深情。
辛弃疾一生忠诚激烈、身居低位而心忧
。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失地、重整河山。然而命运多舛、志难实现。这与南宋小偏安江南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辛弃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念念不忘安危。一代词坛豪杰的离世令人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