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_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改了吗


10月27日,围绕“天将降大任”所用人称代词“是人”还是“斯人”的议题在网络上掀起热议,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不少网友回忆起,语文教材中此句曾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现行语文教材则改为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针对此问题,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温儒敏教授与澎湃新闻沟通时指明,所选教材出自书局的《孟子译注》,并未改动,原本就是“是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也向澎湃新闻表示,依据古代文献记录,孟子此句确实用的是“是人”。

教育出版社媒体宣传部工作人员亦对澎湃新闻表示,他们已注意到网络上的讨论,目前正在进行研究判断。关于过往教材版本是否使用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一表述,他们并未直接回应。

“‘是人’与‘斯人’之间,孰是孰非?”此话题持续发酵。温儒敏教授于10月27日下午再次通过微博澄清此事。

温儒敏此前在个人微博上解释道,他在9月7日的微博中已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他提到,尽管网上对语文统编教材中孟子一课的人称代词有所争议,但实际上并未改动,原本就是“是人”。教材选自的是书局的《孟子译注》。他查阅了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也是“是人”。他查证了《十三经注疏》(赵岐注汉代),同样是“是人”,而非“斯人”。温儒敏进一步指出,古诗文版本繁多,字词差异并不奇怪,教材所采用的是权威版本,不可随意更改。

孙玉文教授强调道,分辨“讲得通”与“讲得对”至关重要。“讲得通”未必就是“讲得对”,而“讲得对”则必然能够“讲得通”。他鼓励大家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应查阅《十三经注疏》等可靠的古代文献来核实。

那么,教材文章是否曾采用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一表述?

教育出版社媒体宣传部工作人员在后续回应中表示,他们已经关注到网络上的讨论。对于该出版社历套教材是否一直使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以及是否曾经使用过“斯人”,该工作人员表示正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关于语文教材中“天将降大任”后的人称代词之争,各方均以权威文献为依据进行解释。人们在阅读古诗文时,应留意不同版本间的字词差异,以正确理解古人之意。

究竟是“是人”还是“斯人”,或许还需时间与更多证据来明晰。然而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讨论无疑加深了人们对古代汉语及语文教材版本的了解与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及出版社对此事的严谨态度与深入研判,亦体现了他们在教材编纂与出版过程中的专业性与责任心。

在学术的海洋中,每一个字词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此次讨论,我们得以更深入地探讨与理解这些文化符号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