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可以为尧舜_人人皆可为舜尧意思


《左传》中所述“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之义,自古为世人所崇尚,视之为人生追求之典范。文明中,品德至上,才学居次,此观念在众多古籍与历史长河中均得到彰显。就如孔子之言行,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湖南一师范读书的曾写道:“大同之志,吾人之所求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心于世间,存慈悲之心以救天下。”此言流露出其立志之高远,与古人之理念相呼应。

谈及立德,社会历来重视德行。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强调:“人之传世,在于德行而非地位。”此言告诫世人,品德之重要性超越一切。三国时的曹丕曾言:“立德扬名,方可不朽。”更是突显了德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反观历史,那些因私利而丧失道德底线的人,往往会被世人所唾弃,其作品亦难逃“速朽”之命运。如宋代书法家蔡京因臭名昭著而被人取代,严嵩书法虽佳却因身份而无人收藏其作品。这些都警示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道德品质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被长久记住的关键。

再谈立功,孙中山先生曾言:“事业之成功,方能享大名。”此言鼓励人们要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从古至今,如神农尝百草、建都江堰等伟业,都是为百姓谋福祉的功绩。而在我们的历史中,众多英雄如董存瑞、雷锋等,都以不朽的功勋被深深记忆。

至于立言,古人视著书立说为名山事业。杜甫曾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意味着在立德、立功的如果能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流传后世,便是真正的“朽”。

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否能做到这“三立”呢?其实答案并非绝对。虽然有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成就被视为楷模,如孔子、王阳明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就无法达到这一境界。山峰虽高,路在脚下,只要心怀百姓、踏实做事,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安于平凡并不妨碍铸就伟大。像雷锋这样的平凡人物,因其高尚的品德和为他人着想的行动而被世人所赞誉。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曾多次号召向雷学习,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具备一点哲学和辩的思想。这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地、职务如何,我们都应追求自我提升、与时俱进,努力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朽”。

“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潜力去实现自我价值、去创造不朽的功绩。让我们携手共进、发愤图强,共同追求那立德、立功、立言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