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的例子_知足未必常乐的典型事例


一、实习岁月与成长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我时常记录着自己在南方实习的点滴。那些二十出头的姑娘们,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甚至要睡在简陋的床垫上,她们除了青春,一无所有。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

我还记得第一次品尝到那家连锁店的芒果捞,那杯价格是否二十元?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觉得价格不菲。当小心翼翼地把最后的芒果含在时,那味道如同糖果、如冰一般,让人感觉像是所有美好但又短暂的东西。

从南方回到北京后,日常生活的开销并不算高。但刚开始工作时,房租几乎占了大半个月的薪水。随着工作的稳定和写作带来的额外收入,银行卡里的数字逐渐增加,似乎都能嗅到梦想的气息。

尽管如此,人们的心总是充满了欲望。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为父母的养老提供更好的保障。在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后,我们依然会担心失业的困境……

为何我们不能学会知足常乐呢?因为现实是,如果我们连眼前的琐碎问题都无法应对,那么诗意的远方便如空中楼阁般遥不可及。

二、时代的焦虑与变迁

贾行家曾描绘了上世纪末东北的故事:他的中学同学家曾因家中的家具和电器而感到满足和幸福。当遭遇下岗时,他们面临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

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工厂不会倒闭,自己不会失业。然而现实却是,许多人并没有再次站起来。知足并不总是能带来长久的快乐——除非我们拥有足够的实力或好运。

在这个时代,焦虑感似乎成为了普遍的情绪。内的朋友常常感到“本领恐慌”,而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则担心整个行业突然消失。那些在500强外企工作的同学看着隔壁部门的项目组因产业调整而遭裁员。

这是一个“黑天鹅”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的时代。一场大病、一次行业变革或一次产业调整都可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三、警醒与鼓励

对于那些在你年轻时就灌输“知足常乐”思想的人,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有两大类人的鸡汤不能轻信:一类是拥有所有的人,一类是什么都没有的人。

前者可能是已经达到一定地位和财富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可能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告诉你不要太过焦虑;而后者可能将懒惰和懦弱看作是一种生活哲学。

享受一杯芒果捞的快乐固然美好,但人生不能只靠那一口甜味来度过。更好的、更优质的教育、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都在等待着我们。想要享受世界的美好,我们必须先与之匹配。

贾行家在他的书中写道:“时代和人群永远在向前发展,发出新的颂扬。那些输光了一切的人将走向被人遗忘的路。”没错,人生就是这样又美又残酷,除非你极其幸运,否则终究要面对它的残酷。

感到焦虑?那就对了!年轻时你无需完全理解知足常乐的含义。

更多资讯

拥有长远的眼光和不怕吃亏的格局,才能勇往直前。

好运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因为你所拥有的或许比你想象的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