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不玩手机的软件_限制自己玩手机的应用
未成年人模式的深入探究
背景及调查动机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平板电脑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保障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未成年人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的实施情况如何?是否真的起到了保护作用?近日,有家长反映孩子使用平板电脑时遭遇了困惑,我们对此展开了调查。
现状揭示
在调查中,许多家长表示,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内容过于低幼化,无法满足初中生的需求。如张先生所述,孩子为了绕开监管,甚至会使用身份信息解除未成年人模式。不少受访的未成年人也表示,在未成年人模式下,他们很难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内容与功能的问题
未成年人模式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适宜的网络环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App的未成年人模式内容过于简单、功能受限。例如,小孙在某短视频App上发现,未成年人模式下的内容主要是儿歌、低龄动画和基础的识字算术课程等。一些App在未成年人模式下会“缩水”,无法查看之前为孩子关注的信息和收藏的内容。
受访专家指出,由于大量低幼内容的存在,许多青少年对未成年人模式失去了兴趣。他们更倾向于寻求其他方式浏览网络信息,这导致未成年人模式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内容分级和推荐的难题,大多数平台并未真正实现分级分类的未成年人模式。
监管漏洞与绕开手段
除了内容与功能的问题外,记者还发现了一些App存在监管漏洞。例如,有的App可以随意切换模式和未成年人模式,无需进行身份验证;有的App在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后仍推送不适宜的内容。更有甚者,一些未成年人在网上购买账号,以此绕开未成年人模式的限制。
多方协同 努力完善
面对这些问题,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提出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使用时长管理服务和专属内容池。受访专家和律师建议,应进一步推行人脸识别验证功能,确保只有家长(监护人)可以更改或退出未成年人模式。应将未成年人模式作为法律强制义务,强制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产品运营商提供该模式,并加强监管。
学校和家长也应引导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督促青少年正确使用未成年人模式。在内容方面,需要增加适合青少年的优质内容,并鼓励更多的人和公司参与制作未成年人内容。